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系列报道之三
与病毒正面交锋 辅诊在”疫”线
——记战“疫”中的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和影像中心团队
他们战斗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时针已指向17时,上午11时走进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员谢梅花,才缓缓走出负压实验室。连续6小时没有进食进水,也不能上卫生间,脸上写满疲惫,但她却轻声说道:“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穿上防护服,我就是战士。”
作为市一人民医院新冠核酸检测主力队员,自1月26日接受任务开展首次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三十多天里谢梅花没有休息过一天。在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谢梅花和她所在的团队——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的同事们,日夜与“毒”共舞,彰显了向“死”而生的坦然。而在公众和病患面前,他们几乎连背影都未曾闪现。
与毒魔共舞,他们并肩作战
去年12月30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龚燕飞凭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就为中心准备了部分检测试剂和耗材,并在年前组织开展了预实验。
病毒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标准,同时指导着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和密切接触者的确定。每天,市一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发出的结果,都会是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
1月25日,龚燕飞接到了省卫健委的通知,要求立即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彼时,正值大年初一,中心大部分人员已经或正准备回家过春节。然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更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当天,中心向所有人员下发通知,要求立即到岗到位。
大年三十上完班,大年初一早上,正准备与老公带着孩子回邵阳老家过年的谢梅花,二话没说,放下行李就回到了医院,与90后同事谭茜搭档,承担起了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最初的核酸检测重任。
1月26日,谢梅花和谭茜共同完成了市一人民医院南院送来的5份新冠核酸检测样本。其中3份阳性、2份阴性,经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完全一致。
“第一次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说心里不紧张是假,但我心里还是有底。”谢梅花坦言,之前她和武汉的同学有过交流,况且院里也开展了检测预实验,所以心里准备还是蛮充分的。而最让谢梅花愧疚的是面对3岁的女儿。“在孩子的心里,感觉妈妈总是在上班,根本不抽一点时间陪她玩会。”说到这,谢梅花忍不住擦拭眼泪,脸上因佩戴护目镜留下的勒痕清晰可见。
去年刚刚加入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团队的朱泳璋博士后原本已经到上海过春节,当听说中心人手紧张后,立马几经辗转于正月初三回到了岳阳。
还有博士后向阳海、有着丰厚的PCR实验经验的夏丹......一时间,中心人员全部主动请缨到岗,极大缓解了中心人手紧张的局面,增强了检测能力。目前,中心的检测人员也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了现在的8人,大家并肩作战,誓言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与此同时,中心分布在三个院区的急诊检验检测岗位所有人员全部到岗,大家一同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这是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并且能打胜战的团队。”说到自己的团队,龚燕飞备感自豪。而最让她最感到欣慰,也是心头一直承受最大压力的,是一个多月来,在这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做到了团队成员零感染。
与时间赛跑,不断优化流程
试剂准备、样本接收、核酸提取、上机扩增、结果分析、出具报告……每一份样本的检测,都需要经过十几步的操作,这个过程要持续大约6个小时左右。
检测报告如果能早一点出具,意味着患者就能早一步确诊。这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与时间在赛跑;对临床而言,更是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关键时刻,减少不必要占用。
2月5日,市一人民医院成为湖南11家可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机构之一,检测的结果不再需要送市疾控中心复核。独立开展检测,检测结果的出具时间足足提前了一天。在加快检测进度,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中心第一棒跑出了好成绩。
然而,随着送检样本的不断增加,临湘、岳阳县、君山区、云溪区以及市中医院、湘岳医院、广济医院等医疗机构送来需要检测的样本越来越多,实验室工作也日益繁重。通过与团队反复研讨,中心很快拿出了一套优化检测流程的方案。
“我们最初是两三名检测主力从头至尾完成整个操作程序,随着人员的增加,我们迅速调整了力量,将不同的人员,分配到不同的操作岗位。”龚燕飞说,检测流程的优化,不仅发挥了团队每个人的长处,而且检测速度明显加快。
病毒核酸提取,是核酸检测实验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步。此前,市一人民医院精准医学中心进行核酸提取都是依靠手工操作。这需要万分小心,否则就可能形成气溶胶,加大实验人员感染风险。
在市卫健委及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迅速购买了三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随着核酸提取仪的投用,实验员的感染风险得到最大限度降低,精准医学中心团队的运转也更加高效顺畅。目前,精准医学中心的核酸检测能力,已从开展实验初期的每天180份左右,提高到了最多能检测500多份。
与疾病较量,务求精准可靠
与战斗在病房里的医生不同的是,核酸检测人员藏身实验室内,在看不见的“敌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更像一名“侦察兵”。“不漏掉一个阳性患者,也不错把一个阴性患者当病例上报。”龚燕飞套用一句话,说出了他们团队的职责。
快,是为了在大量样本需要检测之时提升效率。疑似病例特别是隐性感染者得到精准快速的诊断,通过快速筛查分流,切断传播源,防范交叉感染,是控制疫情的关键;准,则是为了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可靠数据支撑。在龚燕飞看来,核酸检测结果的又快有准,才是团队追求的终极目标。
2月15日,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也是令龚燕飞这段时间难忘的一天。当晚9点多,所有的核酸检测人员都顺利完成了一天的实验,准备检测结果出来后下班休息。然而,就在审核结果时,有着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的龚燕飞发现了异常:多个低感染风险样本出现了数例单基因阳性,并且均为同一基因。她当即意识到结果可能存在问题。
果不其然!从实验记录中,敏锐地的她洞察到了蛛丝马迹,扩增试剂批号是新的,其他医院使用同批号试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她当即要求大家重新穿上防护服,换用旧批号试剂进行复核。实验员们重新复核后走出实验室,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整晚没有合眼的龚燕飞和她的团队仍感一身轻松,因为他们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
“我们虽然不接触病人,但这里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开展核酸检测就像是在针尖上跳舞,容不得一丝差错。”龚燕飞说,中心至今已检测筛查了8000余份新冠核酸检测样本,没有出现一例差错。
立足早诊断 他们炼就识魔火眼金睛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岗位就是阵地!
随着新冠肺炎诊断指南的持续更新,对于临床一线而言,影像中心早已从以往的医技辅助团队,跃升为第一线的“防守型”岗位。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团队,作为医院乃至全市抗击新冠肺炎重要的一环,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积极配合临床科室,主动做好发热门诊和感染科病人的影像检查与诊断。他们犹如战斗在黑白影像后面的战士,面对危险,无所畏惧,用一双明亮的眼睛,透过“蛛丝马迹”识别病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守牢了自己的战“疫”阵线。
“自市一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点医院以来,我们中心分布在三个院区的CT诊断室,尽最大能力将任何可能的传播扩散途径阻断在影像检查的第一环节。”影像中心周文明主任认为,放射科团结协作,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火眼金睛,靠的是学习与总结
CT诊断是新冠肺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在早期诊断及判断病情变化方面,CT检查结果至关重要
在周文明看来,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并不复杂,但在疫情初期,大家对该疾病的影像表现认知还不充分,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他和胸组负责人付维东副主任一起阅读大量的最新文献资料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并借鉴武汉协和医院的标准,结合岳阳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出了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CT影像学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针对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从X线普通照片/CT检查安排、放射科人员防护、检查室消毒、污物管理几个方面逐条梳理,制订防控措施,要求中心100多名同事务必掌握,并落实好每个环节和人员的职责。
有了清晰的标准,开展检查、判断也就有了依据,团队的每个人工作起来也更加顺畅。
李女士是岳阳本土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1月21日,中心接到医院电话:马上对一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进行CT检查,请做好准备。
1月21日下午三点半,李女士走进CT室,半小时后,CT结果出来,诊断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后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为岳阳市一人民医院确诊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2月5日,李女士治愈出院,她也是我市首批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最初不是防护物资紧缺吗?没有防护面罩,我们就地取材,用胶片制作了面罩;没有防护服,我们就穿防化服,外面套一层一次性隔离衣。”最初一段时间防护物资紧缺,分配到每个检查室的防化服每天也仅仅只有两套,我们技术员为了减少上卫生间中途穿脱,上班时间尽量少喝水。因为防化服不透气,一穿就是七八个小时,每次下班时,他们都会全身湿透,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说累、没有一个人退缩,技术员是影像中心在这次防疫战斗中最可爱的人!
从年前一直到正月二十,将近一个月时间里,周文明吃住在医院,家就在市区也没回过一次。不仅如此,作为市内影像学的专家,湘阴、汨罗、临湘等地的同行们如果遇到了任何拿不准的问题,都总是向他请教,而他即便再累,也是随叫随到,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是常事。
火眼金睛,筑牢抗疫筛查防线
根据新冠肺炎的诊疗标准,在发热门诊,有武汉(湖北)接触史以及有发热、咳嗽、乏力症状的患者,都需要做CT检查来观察肺部是否出现病变。因此,市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成了与这次疫情零距离接触的部门之一。
这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一道看不见的防线。作为医学影像医生,主要是用火眼金睛,为患者“照”亮回家的路,为医院和全社会守好了第一道防线。
为扎牢这道防线的篱笆,影像中心又在诊断医师中遴选出了多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人员,组成了影像中心的专家团队。
“专家团队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每一名筛查对象的CT影像诊断把关。”周文明说,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除了可以直接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外,其余的一律将患者病史、影像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上传诊断组微信群,由诊断医生讨论拿出初步意见,然后专家团队集体把关给出最终诊断,并对疑似病例的影像诊断进行疑似程度分级。
市一医院三个院区每天数百例患者的CT检查,对影像中心来说,虽然压力很大,但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疑似患者的漏诊。中心提出的“不能放过一例疑似病例”的要求得以圆满实现,这其中专家团队集体把关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
自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影像中心已开展了15000人次CT影像筛查,特别是对在南院接受治疗的确诊患者定期复查肺部CT,动态观察肺部病灶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最准确可靠的的诊疗依据。
战“疫”路上没有配角。影像中心与疫情近距离接触,而影像技师更是他们中的高危易感染人群。在CT机房内直接接触患者,进行CT摆位操作,这更加体现了职业所赋予他们的专业素养。
一旦检查中发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周文明总是第一个前往CT室,指导影像技师对机房及设备进行全面消毒,既确保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又避免其他进行CT检查的患者受到交叉感染。同时还要求当班技师在扫描完成后,立即浏览图像,发现有问题的,暂时留下患者并及时报告,“现在我们的技师看肺部CT的水平都快赶上诊断医生了,拍完片子就能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周文明笑言。
火眼金睛,关键时刻绽放光芒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3月6日16:00,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火线入党”宣誓仪式在市一人民医院南院举行,6名抗疫勇士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正式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影像中心副主任付维东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付维东每天坚守岗位,有时工作16小时以上,并承担了大部分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方面疑难问题的解答,协助主任指导诊断医生书写CT报告。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看到武汉志愿者们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我暗自下决心,要为这次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团队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补位!
影像中心副主任何磊是第21党支部书记,除了完成对诊断报告审核工作外,坚持每天督查人员防护、工作场所消毒工作。同时,要求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中心成员积极支援抗疫一线,关心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并鼓励大家坚定信心,传递正能量,不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不当言论,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老党员蔡丽蓉,在防护用品紧张的时刻,利用废旧胶片为最前线的同事们做起了简易防护面罩,为同事们尽一份心力。
大年初二,接到取消休假通知,全科115名工作人员,不管身处乡下还是外地,全部在初三赶回岳阳家中待命,共产党员李军在微信回复中说“突然感觉我们这个职业好伟大,我们自己好伟大,今天晚上把老婆孩子留在乡下,一个人回岳阳,感觉我也能做到不计生死、不计报酬!一切服从安排”。
冲锋在前的不只是党员。在这次疫情中,整个团队表现出了舍小家、顾大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影像中心南院执行主任李达,这个80后的年轻人,在接受开展新冠肺炎筛查的任务后,把3岁的小孩送到了乡下母亲家,为的是自己这一个多月来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
中心外勤护士苗莉平,在疫情最艰难时刻,先后多次给医院及科室同事免费提供蔬菜……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时,市一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9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虽然住院患者清零,但疫情风险仍在,CT影像筛查仍将继续。
“现在最令我高兴的是,影像中心已连续多日没有发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了。”长时间闷在影像诊断室的周文明,推开影像中心的一扇窗,发现路边的乔木都已冒出嫩绿的新芽。他自言自语:“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